工程热物理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国际刊号:0253-231X
国内刊号:11-2091/O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1536 人次
 
    本刊论文
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与天然气的发展

  【摘要】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搞热电联产的人们并不是很清楚。最近几年, 我国 天然气的快速 发展 和“西气东输”工程也是大家应知道的大事。能源结构调整将 影响 和促进 热电联产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大家要 学习 新知识,掌握新情况,以利热电联产更健康的发展。

  热电联产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已是不争事实。据《2000年电力工 业统计资料汇编》数据:2000年我国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热效率仅为33.84%,电厂供热 效率85.96%,能源转换总效率39.43%,我国的热电厂热效率均能超过常规火电厂的热效率一 倍以上。热电联产最大的功效是节能,而我国能源的状况如何?能源结构调整,天然气的发 展与“西气东输”工程也都是我们应关心的大 问题 。

  一、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

  “九五”以来,我国能源 工业 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能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不断优化 ,长期困扰 经济 社会 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

  “九五”期间, 中国 能源供求总量不足的矛盾大大缓和,能源结构性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当前石油供不应求的问题最为突出。

  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以安全供应为基础。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全方位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线,重点解决石油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以加入世贸组 织为契机,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努力走 出一条生产规模稳步扩张,经济效益良好,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产业发 展之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总方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煤炭的清洁和优质利用,保护生态环 境,促进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 能源资源

  我国一次能源丰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储量多、分布 广、煤质较好、品种比较齐全。

  从能源资源总量来看,我们可称为世界上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们的常规一次能源, 储量丰富,分布广泛,质量较好,勘探开发条件较好,是执行“立足国内,走向世界”能源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保证。但从能源品种以及人口等因素 分析 ,我国又是一个能 源资源贫国。从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评价我国能源资源总量分布是北多南少、西富东贫,能 源品种分布是北煤、南水和西油气。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布局的矛盾,决定了我国能源的流 向是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27%,2000年国 内生产总值达到95403亿元,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7084元,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至2000年,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翻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的目标是:国 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 高,预计“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

  “九五”期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量均呈现下降的态势,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递减 率为3.32%。五年间,能源生产总量的年均减少量高达400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的年 均减少量为635万吨标准煤,能源生产递减高于消费递减,能源净进口量特别是石油净进口 量有增无减。2000年,全国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高达6974万吨(其中原油净进 口量5996万吨),能源净进口量4705万吨标准煤。

  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0.9亿吨标准煤,发电量13556亿千瓦时;能源消费总量 为12.8亿吨标准煤,电力消费量为13466亿千瓦时;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为:煤炭67. 2~67.0%,石油21.4~23.6%,天然气3.4~2.5%,水电8.0~6.9%(见下图)。

  中国近几年一次能源生产量、消费量及其构成情况列于表1~表4。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原煤(万吨)〖〗原油(万吨) 〖〗天然气(亿立方米)〖〗水电(亿千瓦时)

  注:各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煤炭0.7143,石油1.4286,天然气13.3;水电按当年发电标 准煤耗,1980年以后为404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 2001》。

  “九五”期间中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供需基本平衡,结构不断优化,长期困扰经 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瓶劲”制约大大缓解,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HTH〗2、煤炭资源 〖HTSS〗

  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储量多,分布广,煤质较好,品种比较齐全。按2000年煤  炭产量10亿吨 计算 ,中国煤炭资源探明保有储量的保证程度高达1000年,其中经济可开发剩 余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为114年。

  (1)资源储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据地质部门的普查和勘探,中国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含煤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煤炭资 源地质总储量50592亿吨,其中埋深在1000米以浅的煤炭地质储量26000亿吨。截至2000年底 ,煤炭探明保有储量10077亿吨,资源探明率19.9%。根据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中国现有 煤炭经济可开发剩余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约占世界同类储量(9842亿吨)的11.6%。

  (2)资源的分布既广泛又集中

  所谓广泛,是指分布面积而言。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除上海外,都有煤炭的探明 储量;2220多个县中,近60%的县有煤炭资源。所谓集中,是指分布的数量而言。在全国煤 炭地质总储量中,按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为划分南北方的分界线,北煤多于南煤。北方包括 东北、华北、西北和苏北、鲁、皖北、豫西17个省(市、区),国土面积500万平方公里。占 全国总面积的52%,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93.5%;南方包括西南、两湖、两广、海南和赣、 浙、沪、闽14个省(市、区),国土面积4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8%,煤炭地质储量 仅占全国的6.5%。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以南,煤炭资源又主要集中在云、贵、川等省,煤炭 地质储量占南方总储量的90%。中国煤炭资源储量的地区分布见图3所示。

  3、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煤层气是在煤矿层及其邻近岩层中与煤伴生的一种可燃气体,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 (常占90%以上)是甲烷(CH4)。在常温下其热值为(34-37)MJ/m3,与天然气的热值相当, 是一种很好的清洁气体燃料。 自然 界存在着煤层气曾给人类带来很大危害。在煤炭开采的 过程中,由煤层气引起的瓦斯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长期以来 ,为了避免瓦斯爆炸事故而采取的最主要的 方法 是“通风”,即向矿井内鼓入大量空气,把 矿井中的煤层气排出放空。

  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造成环境的温室效应的三种主要气体(甲烷、二氧化碳和 氟利昂)之一,其温室效应很强,比二氧化碳作用大20倍。甲烷排入大气,不仅因其温室效 应将引起的气候异常,而且危害人类健康。人们对煤层气的利用虽然已有很长时间,但是规 模 数量都较小,长期未能被人们重视。由于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需 求,美国于1978年开始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工作。美国对煤层气开发利用采取大幅退税等优 惠政策,使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超过了天然气增长,已成为一种有竞争力的、可出售的气体燃 料资源,从而引起世界产煤国家的关注,掀起开发利用煤层气的热潮。

  我国陆上煤田在埋深2000米以上浅范围内,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0-35)万亿m3,大体与中 国的天然气资源总量相当,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源。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分布 广阔。资源量大于1000亿m3的地区有: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北华北盆地、南华北盆 地、准葛尔盆地、吐一哈盆地、滇黔桂(包括川南)地区等。

  我国煤层气的抽放利用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1987年我国煤层气抽放量35800万m3,占 全 世界抽放量的6.81%(见下表)。在努力发展煤层气抽放开采的同时,提高煤层气的利用率更 为 重要。1984年全国108对煤层气抽放到矿井中,煤层气的利用量为2.23亿m3,总利用率为6 6%。到1993年中国建成煤层气利用工程50余处,煤层气年利用量达4亿m3,储气罐总容量6 50万m3,输配主干线620km,可供22万居民生活用气。

  煤气层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能源,而且它的采集有助于改善煤炭安全开采,改善大气质量 。大量开发利用促进燃料结构调整。

  4. 能源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7位,能源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我国是产煤大国,煤炭储量 达1万亿吨,但精查保有剩余储量只有900亿吨,储采比仅百年。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我国人 口占世界总人口20%。

  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人均煤炭仅为世界平均值42.5%

  原油储量占世界储量2.4%,人均石油仅为世界平均值17.1%

  天然气储量占世界储量1.2%,人均天然气为世界平均值13.2%

  1998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1.165吨标煤,居世界第89位。仅是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 标煤的一半,是发达国家的1/5-1/10。

  我国石油储量不多,从1993年开始又成为能源净进口国,据予测未来缺口将越来越大。

  2000年我国已进口石油7000万吨,花掉200亿美元。予计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 费量之比)。

  由1995年的6.6%上升为〖WB〗2000年的20%

  〖DW〗2010年的30%

  〖DW〗2020年的50%

  天然气进口依存度〖WB〗2000年6%

  〖DW〗2010年20%

  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石油进口大国。由于石油需大量进口,因而能源安全性的问 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目前 国家将建立战略储油,希望在2010年前屯储1500万吨石油。 因而事实告诉我们,我国能源形势不容乐观,缺口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能源供求矛盾不足的缓和,能源结构性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不合理的能源结构 ,将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90年代,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速度要比石油生产年均增长速度高4.63个百分点,年均石 油生产量与石油消费量的差额高达719万吨,造成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石油净进口量大幅度 增加,见下图:

  

  从能源行业来看,各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严重。煤炭工业,采掘能力很大, 但洗选、型煤、配煤和水煤浆等发展缓慢。石油工业新增可采储量无法满足产量增长的需要 ,储采比下降。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较快,但下游市场开发缓慢,生产及输送管道能力不能 充分 发挥。电力工业发电、输电和配电结构矛盾突出,高压输电网发展滞后于电源建设,导致网 架结构弱、输电能力不足、运行可靠性低;城乡配电网建设滞后,制约了生产用电的合 理增长,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火电无序发展,火电设备单机容量过小,造成能源 效率低下。

  解决石油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是中国今后时期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增加石油进口量 ,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其结果,必然会提高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纵观 过去50年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石油已成为 政治 、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围绕石油 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的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 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这样,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以及油价的异 常波动,将对我国石油和能源供给以及经济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由此带来我国 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

  5.能源需求的增长

  根据“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7%的要求,考虑到一次能源生产和能源节约的因 素,经专家 研究 测算,我国2005年能源需求方案为:在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59.5%,石油2 6%,天然气4.6%,水电9.9%的情况下,能源需求总量大致在14.5~14.7亿吨标准煤,其中, 煤炭需求12.03~12.24亿吨,石油2.63~2.67亿吨,天然气500亿立方米,水电3558亿千瓦 时;在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725~0.800的情况下,电力需求总量为17300~17736亿千瓦时 。这样,“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2.45~2.80%,其中,煤炭0.05~0. 39%,石油4.45~4.81%,天然气12.55%,水电9.85%。“十五”期间国内能源需求增长特别 是油气等优质能源需求的继续高速增长,为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增长空间。

  〖HTH〗〖JZ〗表6〓中国2005年能源需求量预测简表〖HT5SS〗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产值能耗均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

  发展思路和目标

  (1)能源供需形势分析

  上面测算的能源需求总量与国家确定的“十五”能源生产量目标(13.2亿吨标准煤)相比,20 05年一次能源总量缺口1.25~1.50亿吨标准煤(见表7)。中国能源供需形势依然是严峻的 ,突出表现在石油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当前和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石油供应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国内石油资源探明地质储量不足, 油田战略后备接续不及时,致使石油产量徘徊不前。

  从表7中可见,到2005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6500万吨,原油开采规模基本维持在目前的水 平。石油产量的年均增加量大为减少,“九五”期间为259万吨,“十五”期间仅为40万 吨。而在石油消费方面,“九五”期间的年均增加量为1016万吨;“十五”期间,将继续保 持这个速度增加,2005年的石油需求量为26293~26745万吨,五年间的年均增加量1030~ 1120万吨,与石油产量年均增加量的差距为990~1080万吨,仍然大于“九五”期间的差距 (757万吨)。

  表7 中国2005年能源供需平衡简表

  注:能源生产量数据来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中国经济导报》第671期,2001年8月23日;能源需求量数据来自表6。

  (2) 发展基本思路和要求

  综合分析能源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能源供需形势,根据 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对未来能源市场需求的预测,从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总体战略定 位出发,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创新为动力,以安全供应 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全方位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线,重点解决石油供不应求 的结构性矛盾;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努力走出一条生产规模稳步扩张、经济效益良好、市场竞争能力 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产业发展之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 源发展总方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煤 炭的清洁和优质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能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①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夯实发 展基础,突出解决石油供不应求的瓶劲制约和积极鼓励天然气、水电等优质和可再生能源的 开发利用,确保能源安全可靠供应。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和 观念的全面创新,构建大型 现代 化能源 企业 ,增强创造性、灵活性,迎接市场竞争和 科技 进 步的挑战, 赢得更快发展的机遇。③以提高能源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合理用能,节约用能 ,保护环境,重点开拓煤炭资源的优质开发利用。④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西部 能源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光明工程”等大型工程的实施, 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3) 战略目标和任务

  根据基本思路和要求,从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来看,今后10~15年中国能源总体发展战略目 标和任务可确定为:一个确保,两个重点,三条途径。一个确保即能源发展要适应和确保经 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两个重点即重点解决石油供不应求的能源结构性矛盾,重点开拓 煤炭资源的清洁和优质开发利用;三条途径即积极增加国内能源生产,努力履行能源节约, 适度扩大国际能源贸易。

  “十五”期间,中国能源生产、节约和贸易的具体战略目标是:

  能源生产目标。在维持现有能源生产总量的基础上,加强地质勘探,增加资源后备储量,适 度扩大生产规模,努力完成“十五”计划规定的能源生产总量(13.2亿吨标准煤)指标;以全 方位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线,重点解决石油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 两种资源,增加石油生产量,尽力缩小与石油需求量的差距;积极扩大天然气、水电等优质 能源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生产,提高它们在能源总量中的比重。2005年能源生产结构目标大 致为:煤炭63.4%,石油17.9%,天然气5.0%,水电10.8%,其它能源2.9%。

  能源节约目标:2005年全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由2000年的1.43吨标准煤降到 1.15~1.17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4.25~3.93%。按此要求,200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应控 制在14.5~14.7亿吨标准煤以下。

  能源贸易目标。在充分考虑能源安全和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石油进口量,积极 扩大煤炭出口量。2005年能源进出口目标为:石油净进口量在10000万吨左右,煤炭净出口 量9000~10000万吨以上。

  二、天然气的发展

  “九五”期间,我国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 构中的比例,已由1995年的1.9%和1.8%增加到2000年的3.4%和2.5%。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大, 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能源消费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能源专家普遍认为,天然气资 源比石油资源更为丰富,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世纪,我国天然气工业也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1、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快速增长

  中国天然气最近十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十分迅猛。“八五”期间(199 1-1995)新增天然气储量接近建国以来40年的总和,1949-1990年共计探明储量7045亿立方米 ,1991-1995年新增探明储量6970亿立方米。而“九五”期间(1996-2 000)新增的储量又接近“八五”期间的两倍,“九五”新增的探明储量为11543亿立方米。 截止到2000年,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56万亿立方米。今年上半年这种趋势继续扩大,又 接连发现一些大型气田,天然气产量增长也很快,1990年年产量为152亿立方米,2000年年 产量达到262亿立方米,十年来年产量增加58%,达到110亿 立方米。说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天然气大发展的 时代 确实已经来到了。

  什么原因使我国天然气能够迅速获得发展呢?主要是因为我国陆上近十年来新发明了三个大 型天然 气区:塔里木气区、鄂尔多斯气区、柴达木气区,同时有一个老气区-四川气区获得了重要 进展。

  塔里木气区由塔北-库车气区和塔西南气区组成,从1992年以来,天然气储量获得迅速增长 ,特别是在1998年初发现了克拉2大型气田,单井产量及储量丰度极高。该气田探明储量 为2 506亿立方米,构成了西气东输的主力。塔里木气区2000年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为5150亿立 方米,十年来天然气储量增长了4917亿立方米。今年上半年又新发现了迪那2大型气田,预 测储量为1500亿立方米。塔里木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天然气富集区,通过地震勘探发现一大批 有含气远景的构造,预计五年内可累计达到探明天然气1万亿立方米,可长期稳定年供气200 亿立方米。

  鄂尔多斯气区含气面积辽阔,从1991年以来,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相继发现中部靖边等大 型气田,至2000年鄂尔多斯气区累计探明储量4089亿立方米,成为向北京供气的主要气源。 2000年鄂尔多斯气区年产量为20.6亿立方米,是1990年度0.27亿立方米的76倍。特别是今年 年初发现了苏里格大型气田,目前探明的气储量已达2205亿立方米,还可进一步扩大。这个 气田单井产量较高,储量丰度较大,是鄂尔多斯首屈一指的气田,今年上半年累计探明储量 已增至7504亿立方米。这个气区潜力非常巨大,自从运用了新的找气 理论 以后,勘探成果大 面积涌现,预计可在近两三年内累计达到探明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能长期稳定年供气1 10亿立方米。

  柴达木气区从1990年以来天然气快速增长,探明储量由398亿立方米增至2000年的1472亿立 方米,十年来新增1074亿立方米,发现了涩北等大型气田,目前已开始向兰州输气。2000年 气产量为3.9亿立方米。柴达木气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预计五年内天然气探明储量可增至3 000亿立方米,能长期稳定年供气30亿立方米。

  

  四川气区是一个较老的气区,建国以来一直为四川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由于在川东及川 东北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要进展,探明储量也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十年来新增探明储量为3990亿 立 方米,2000年累计探明储量已达7026亿立方米。四川气区1990年年产量为64.3亿立方米,20 00年产气量增至80亿立方米,十年增加年产量15.7亿立方米。目前正在筹建忠武管线(四川 忠 县-湖北武汉),准备向湖北及湖南输气。预计五年内四川气区可累计达到探明储量1万亿立 方米,可长期稳定年供气150亿立方米。

  全国陆上四大气区再加上海上东海及南海英琼两大气区,这六个气区勘探程度均很低( 四川气区也 不例外),均有重大发现,正处在储量快速增长期。根据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预测全 国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而目前仅探明2.56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仅为6.7%,勘探 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加强勘探工作,必有新的重大的成果。从已经拿到手的天然气储量来 看,支持了全国输气管网的逐步形成,包括已经建成的陕京管道、涩宁兰管道、靖西及陕宁 管道等,和目前即将动工的“西气东输”管道、忠武管道、陕京第二条 管道等。这些管网将产地和用户连结起来,必将刺激产量快速增长。经过努力,预计2005年 我国天然气年产量达到500亿立方米是十分有可能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2001》。

  2. 天然气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九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消费领域不断扩大。目前,从能 源领域到原材料领域,从发电、化工、化肥等生产领域到居民生活领域,都有天然气使用, 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能源消费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消费行业来看,近年我国天然气 主要用于化肥生产,约占38%;其次是油气田自用,占26%;电力和民用所占比例为13%和11% ;商业服务业和天然气汽车等其他部门用量较小(见图9)。天然气的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 中部、东北和南部地区,分别占41%、19%和15%;主要用气省(区、市)为川渝、黑龙江和新 疆,约占全国总量的66%。这些省(区、市)也正是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区或临近主要生产区。

  与天然气资源和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实力相比,中国天然气产量显得少了些。按照世界产油 国家油气产量比计算,中国年产1.6亿吨原油,相匹配的天然气产量应该在1600亿立方米左 右。目前,中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只有22立方米,与美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相比有着很 大的差距。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消费的比例还只有2.5%。中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 的发展潜力很大。

  3.天然气需求量预测

  近年来,世界天然气无论是探明储量还是开采量都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71年到1999年 的28年时间内,世界天然气探明量由40万亿立方米增加到146亿立方米,相应的储采比由30 年上升到62年,大大超过同期石油储采比(由30年增至44年)的增加幅度。世界天然气产量, 1990年为19912亿立方米,1999年达到23296亿立方米,年均增加量37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 率1.8%,比同期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0.7%)高1.1个百分点。基于各国对 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天然气替代石油的趋势日趋加强。据有关部门和专家预测,今后20 ~30年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生产量与消费量及其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仍将呈现快 速上升的趋势。

  根据“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7%的要求和能源需求总量(大致在14.5~14.7亿 吨标准煤)的预测,考虑到天然气资源及上下游一体化 发展 等因素, 中国 能源发展报告提出 中国2005年天然气的供需量为500亿立方米(见下表),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为4.6~4. 5%。与“九五”期间相比,“十五”期间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速度(12.95%)和天然气消费弹 性系数(1.850)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天然气供需量年均增长率 (%) 12.95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7.00

  天然气消费弹性系数 1.850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产值石油消耗均按2000年可比价格 计算 。

  4. 我国天然气发电前景广阔

  天然气发电前景主要取决于天然气供应、天然气气价、发电设备国产化、环境意识、环保政 策等因素。

  (1)天然气资源现状及前景

  有关方面预计,世界天然气最终储量可达300万亿~500万亿立方米。国际燃气联合会的 研究 人员认为,巨大的天然气储藏量可以满足今后70年天然气供应。

  与石油资源高度集中在中东不同,天然气资源在世界的分布很不均衡,约80%的天然气分布 在独联体、中东、东南亚、,大洋洲一带。我国周边地区拥有绝对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我 国购买天然气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海洋运输的液化天然气输送是管道输送的一个补 充。液化天然气技术与生产设施的不断加强,将促进天然气消费的全球化和大众化。

  根据第二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常规天然气的总资源量为38.4万亿立方米,最终可 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3.2万亿立方米。

  我国海上天然气资源开发进展较快。海南岛以南的崖域13-1气田每年29亿立方米供应香港地 区,5亿立方米供应海南省。香港龙彭滩电厂所使用的天然气就是通过780千米长的海底管道 由该气田供应的,可供电厂使用20年。东海油气田 目前 已年产气4亿立方米,由一条长366千 米的海底输气管道向上海浦东送气,目前主要供民用。东海油气田已加大开发力度,年产气 将提高到100亿立方米,将来向上海的供气也会大大增加。

  为满足广东 经济 发展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广东适量进口液化天然气,广东液化气试点项目一 期工程规模年进口300万吨液化天然气,计划2005年投产。二期工程新增年进口200万吨,并 引进南海天然气15亿立方米/年,实现近海天然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两种资源互补,计划200 8年投产。

  (2)天然气发电的前景

  --环境呼吁清洁能源。我国现行的能源结构对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 发 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为保证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 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我国需要对目前的能源结构进行必要调整,需要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 洁能源。

  --电网需要加强调峰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民用和商业用电比重将稳步上升,用电峰谷 差将越来越大。电网峰谷差不断增大,但调峰能力严重不足,这就成为 影响 电网安全、稳定 、 经济运行的隐患。在加强电网调峰能力方面,天然气发电必然有一席之地。

  配合国家天然气开发工程的实施,建设一批天然气燃机电厂,既是改善地区环境、优化能源 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电力 工业 自身发展的需求。我国各地对天然气发电有浓 厚的兴趣。天然气产地与可能获得天然气地区都准备建设天然气电厂,重点在东南沿海。华 北、东北等区也都进行了天燃气发电的规划,多数项目是对老电厂进行改造扩建,并对现有 燃油机组进行燃气替代改造,也有一些热电联产项目。我国天然气发电前景广阔。 随着“西气东输”工程与液化天然气项目工程的实施,天然气燃机联合循环发电事业将会走 上新的台阶。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全国天然气发电规划》(2001~2010 年)中有各地区计划安排的情况和具体的技术经济 分析 。

  5. 我国城市能源走向燃气 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准许液化石油气进口并取消配额限制,在广东沿海等经济发达且能源 缺乏的地区,首先使用了进口液化石油气。此后,国内和国外液化石油气两个资源得到充分 利用,2001年用于城市的进口液化石油气已超过500万吨,成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之一。2 0世纪90年代末期,以陕气进京为代表的天然气供应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城市能源的天然 气时代已经来临。

  到2000年,全国城市人工煤气供应总量为152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总量为82亿立方米,液 化气供应总量为1054万吨。全国城市燃气管道总长度达到89458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度336 55公里,人工煤气管道总长度48384公里,液化石油气管道总长度7419公里。全国城市用气 人口17632.05万人,人工煤气占23%,液化石油气占63%,天然气占13%左右,燃气普及率达 到84.15%。

  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2000年煤炭占67%,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23.6%和2.5%水电6. 9%,与世界平均煤炭占27%、石油占39.5%、天然气占23.5%的消费结构相尚有较大距离。

  预计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将达到13.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2.28亿吨标准 煤。其中煤炭11.7亿吨,石油1.65亿吨,天然气500亿立方米,水电3558亿千瓦时,核电等6 00亿千瓦时。2005年与2000年比,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下降3.88%,天然气、水 电等清洁能源比例将达到17.88%。2005年,全国能源效率将达到36%。“十五”期间,单位 产值能源能耗将下降15%~17%,节能要达到3.0亿~3.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以碳计算)1.5亿吨左右。

  “十五”能源发展规划中,将力争地面抽取煤层气产量达到30亿立方米/年,新建9630万吨/ 年原油生产能力和400亿立方米/年天然气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开拓天然气市场,建设西气东 输等天然气管道工程和下游利用项目,做好广东引进LNG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等 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试点。

  按“十五”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城市燃气普及率到2005年达86%,天然气用气量达到170亿立 方米/年;2015年年达94%,天然气用量达到680亿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气将得到发展,到20 15年,需求量将达到1870万吨/年。

  北京市正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天然气将成为城市燃料消费的主体。到2010年,北京市 的天然气供应量将达到60亿立方米。

  北京是个高耗能城市,2000年北京市能源总消费量达到4211.5万吨标煤。人均生活用能量为 482.1千克标准煤,其中煤炭人均消耗260.6千克,电力430.3千瓦时,液化石油气16.2千克 ,天然气19.4立方米,煤气15.3立方米。能源消费品种中,煤炭呈下降趋势,电力、天然气 增长较快。2000年北京市天然气供应量突破10亿立方米。到2005年,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 ,优质能源所占比例将提高到75%。

  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后,北京市采取将几个大型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房政造成烧天然气。环境效 益好了。经济效益差了,提高了供热成本。政府拿出大量补贴,老百姓又多付出供热费用也 引起一些能源专家、供热专家的非议。中国石油学会、北京石油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委会等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均从不同角度提出天然气合理利用 问题 ,建议发展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走热、电、冷联产高效节能环保的高 科技 术之 路 。上海市制订地方政策,积极鼓励、支持、发展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和分布式能源统一介块 热、电、冷供后的做法是 科学 的明智之举。

  三、西气东输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是“十五”期间国家安排建设的特大型基础设施,总投资预计超过1400亿元, 其主要任务是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送往豫皖江浙沪地区,沿线经过新疆、甘肃、宁夏 、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十个省市区。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塔里木盆地 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塔里木至上海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以及下游天然气利用配套设施建设 。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全长4000公里左右,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建 成后将成为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高压力、多级加压、采用先进钢材并横跨长江下游 宽阔江面的 现代 化、世界级的天然气干线管道 。西气东输工程将作为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重大建设项目而载入史册。

  1、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 产党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通过西部大开发,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实现全国经济 社会 的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 略目标,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西部地域广大, 自然 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 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早在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全面 展开后,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刻的考虑,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 。

  2、重大调整: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

  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我国 “十五”计划的主线。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 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进行经济结构 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经过近50年的建设,我国能源工业取得了 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技术较为先进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但能源 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均达到72%。大量燃煤使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一些地区酸雨危害日趋严重,大气环境不断恶化 ,给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二氧化 碳排放量仅次美国,列世界第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今后我国减排二氧化碳的 压力将逐渐加大,也要求我国在调整能源结构和环境治理方面加大措施力度。天然气在燃烧 过程中几乎没有烟尘、二氧化硫等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大小于石油与煤,对温室效 应的作用仅为石油的54%,煤的48%,是一种十分有发展前景的清洁优质能源。中国不缺少能 源,中国缺少的是优质能源、清洁能源,所以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已迫在眉睫。

  3、重大项目: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 历史 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抓好的 第一重点就是基础实施的建设。国家决定“十五”期间,建设“水、气、路、电”四大工程 ,其中,西气东输工程将作为拉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规模宏大、标志性的序幕性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将把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气能源供给与需求衔接。同时,工程 建设也将促进和加快西部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有效治理大气 污染,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4、加快天然气的发展: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清洁能源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优化能源结构,“要实行油气并举,加快天然气勘探、 开发和利用,统筹生产基地、输送管线和用气工程建设,引进国外天然气,提高天然气消费 比重”。这是“十五”期间发展我国天然气能源工业的指导方针。因此,在加快建设西气东 输工程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了广东引进LNG项目试点、中俄管道天然气合作项目、东海 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陕京复线天然气项目、忠汉线天然气项目,另外还组织编制了全国天 然气利用规划、全国天然气管道输配“十五”计划等一系列工作。在新的世纪,我国天然气 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西气东输工程的提出和建设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经济发 展的必然要求。

  5. 我国拟建管道概况

  ★原油管道上,中国石油将建设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道,该管道近期就有可能启动,预 计设计年输量将达到2000万吨,设计压力将达到6兆帕,采用7.9、8.9、10.5、10.7壁厚的 Ⅹ60钢管;从东西伯利亚经二连浩特到北京也有可能建设另一条管道,中国境内预计有718 公 里的管道,设计年输量为2000~3000万吨:中国石化也将建设或正在建设天津~燕山石化、 沧州~天津、临邑~濮阳的原油管道,以及宁波~上海、南京的进口原油管道、同时,中石 化还将或正在进行东临复线1800万吨/年增输改造工程、鲁宁线2000万吨/年技术改造工程和 中洛线增输改造工程。这些原油管线的建设将进一步地完善我国的原油运输管网,有效地促 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天然气管道建设将是未来中国管道建设中最热的热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建设大批 的天然气管道。继西气东输管线之后,中国还将启动“俄气南送”工程,该管线计划2005到 2007年建成投产,该项目对我国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 政治 和经济意义。此 外,为了改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迅速,缺少能源的状况,经国家批准,广东珠江三角洲 地区将首先引进国外液化天然气资源,作为LNG项目的试点,管道建设的前期工作目前已经 全面启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道局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已经中标该工程的概念设计和 基本设计),该管线由一条主干线及两条支线组成,全长327公里,主干线由深圳至广东,工 程计划投资12亿元人民币,预计2005年完工。另外,为了使近海天然气登陆,我国还将建设 山东胶东半岛天然气管网、东海春晓气田向浙江供气的东海天然气管道、南海气田向海南和 广西的管线等等。最后,由四川忠县到武汉全长700多公里的忠武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也正在 积极的准备之中,该管道将向湖南和湖北供气;为了扩大陕北气的供应,有力地支持2008年 北京举办奥运会,陕京复线也即将建设;为了实现山东省的“蓝天碧水工程”中国石化还将 建设一条136公里长的,由济南至淄博的管道,该管道为目前正在加紧设计之中。这些管道 的建设将有力地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保证了城市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增长。

  ★成品油管道的建设是我国实行可持续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又一举措。除正在建设的 兰成渝管道外,我国还将建设一条由广东茂名至云南昆明的管线,该管线采用500毫米口 径至700毫米口径的变径,全长2000公里,目前正处于预可研阶段。

  四、几点启示

  1  我国能源形势严俊,缺口越来越大

  长时期以来,我们形成一个固有的概念;我们中国地大物博。现在冷静下来,看看其他国家 的情况,再仔细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由于我们确实是人口众多,核算到每个人的头上,人 均占有的煤、油、气、电和水资源等就很少了。善良的人们也许会以为今天我们能源缺少, 明年后年就会发展起来,其实根据能源专家的科学计算,我们的能源缺口将越来越大。能源 资源保证年限煤炭114.5年,原油20.1年天然气49.3年。能源资源总量保证年限为129.7年, 因而如何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将是我们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2.能源结构改变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我国是产煤大国,也是燃煤大国,由于大量燃煤造成环境恶化,在国际上我们也承担越来越 大的压力,因而能源结构必须调整。燃煤比重将逐年下降,燃油、燃天然气的比重将越来越 上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燃煤为主的趋势将不会改变。

  3.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8年提出的《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的总报告称:

  “我国正处在重新考虑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围绕实现现代化,要求调整我国能源发展 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明确和贯彻节能优先的长期能源战略,系 统更新落后的高耗能的产业装备,打破局限于国内资源考虑能源供应战略的思想束缚,把建 立国际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作为长期能源供应战略目标,把能源优质化作为主改方向;把天 然气开发作为下世纪能源开发的重点。

  所以目前我国一方面进口中东原油,在广东进口LNG,在东北又考虑引进俄罗斯的天然气 。中国科学院也在大同搞煤炭变成汽油的科研。4吨煤变一吨油。

  中科院近期启动“煤变油”科技创新工程。中科院宣布我国不久将建成万吨级实验厂,可用 四吨多煤生产出一吨汽油或柴油。

  据专家介绍,我国富煤少油。国内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约6%,而原油产量年均增幅只有1.5% ,2000年我国原油进口接近7000万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1.6亿吨。靠进口石油填补如此大 的缺口已不现实。而通过将煤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 方法 可转化成汽、柴油。此项技术在南非 已非常成熟,煤变油成本已低于国际油价,但该技术一直严格保密。中科院经过近20年的研 究,有效地降低了转化成本,技术已可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可通过 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

  中科院计划,在2005年至2008年建成并运行百万吨级煤基合成油多联产商业装置,最终形成 以合成油品为主导产品的综合洁净煤产业基地。据悉,该基地可能设在煤都大同附近,当地 大片煤田将有望变成新“油田”。

  4. 机组小就不经济的传统观念应转变

  在燃煤的时代,火力发电厂确是机组越大经济效益越好,机组小就不经济。但在燃料结构改 变的今天,情况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燃油燃天然气的燃气轮机、内燃机由于 大机 组与小机组的效率差别不大,而且小机组又有占地小,机动灵活的特点,因而在发达国家大 量采用。不但1000~10000KW燃机市场需求量大,连1000KW以下的小燃机,甚至100KW以下的 微型燃机也是销路看好。燃料结构改变了,各类中小型机组,只要经济效益好,有生命力, 就有发展前途。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徐建中院士在“分布式供电和冷热电联产的前景”一文 中曾提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分布式供电到集中式供 电,又到分布式供电方式的演变”。

  我国目前正处在大发展大集中的过程。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是主改方向,但分布式电源 的发展,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必将迅速发展。

  5. 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

  最近几年我国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到2000年天然气的生产量也只占全 国能源生产量的3.4%,而消费量也仅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5%。而我国天然气的储量仅占世 界储量的1.2%,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20%,人均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2%,因而我们 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把有限的资源加以有效合理的利用,绝不能一听天然气比煤清洁, 天然气多了,到处上天然气项目。西气东输工程也是沿线的十个省市区可以利用。就是这十 个省、市区也要有重点有计划的合理利用,每个城市能分到多少气量?主要用在那方面?要统 盘考虑,再不能头脑发热。

  6. 利用天然气要考虑经济效益

  据2002年7月5日《北京日报》报导:西气东输工程建成后,天然气价格平均为1.29元/立米 ,具体价格会随用户距离远近而不同。天然气到上海的价格为1.35元/立米,低于目前上海 使用东海天然气上岸价格1.45元/立米,和进口液化天然气交气点价格1.6地/立米。具体到 市内还要经过市燃气集团的输配管网,税收、利润加价则气价还要提升。

  另据消息报导:上海工业与民用天然气价为2.1~2.4元/立米,优惠发展热、电、冷联产工 程,气价为1.9元/立米。

  从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来看,国际煤炭价格约为1.8美元/MMBtu,美国市场天然气价格约为2 美元/MMBtu,欧洲市场天然气价格约为2.3美元/MMBtu,日本市场LNG价格约为3.5美元/MMBt u,气化后的天然气价格约为4.3美元/MMBtu。我国煤炭价格相对较低,华北京津唐地区标煤 价约为260元/吨,折合1.1美元/MMBtu,华东地区标煤价约为350元/吨,折合1.5美元/MMBtu ,我国进LNG价格及气化后的天然气价格与日本大体相当(可能会略低于日本),西气东输气 到上海的气价按中油总提供的数据为1.30元/立方米,折合4.6美元/MMBtu,陕甘宁天然气到 北京的价格在1.00~1.30元/立方米之间。折合3.6~4.6美元/MMBtu,从以上数据看,按同 发热量计算,天然气与煤炭的比价欧美约为1.2~1.5,日本约为2.5,而我国华东地区约为3 ,华北地区约为3.2~4.1。过高的比价将限制我国利用天然气发电的规模,并将使天然气 发电在承担电网基荷时缺乏竞争力。

  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在编制《全国天然气发电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

  在气价为1.1元/立米,天然气电厂竞争力较差;在气价为1.0元/立米时,在不同运行位置下 (3000,4000,5000小时)天然气电站上网电价仅比进口66万千瓦脱硫机组和进口35万千瓦机 组的电价低;在气价为0.90元/立米时,在利用小时小于4000的运行位置,天然气电站上网 电价仅比国产60万千瓦不脱硫机组高,与其他机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上述资料提出:气价1.0元/立米时,上网电价为:

  设备利用: 3000小时   平均电价0.46元/千瓦·时

  4000小时   平均电价0.389元/千瓦·时

  5000小时   平均电价0.347元/千瓦·时

  热电厂有电、热两种产品,在一个地区相同的气价下(最好市内应有优惠热电联产的气价)核 算用户燃煤小锅炉改烧天然气后的热价和燃天然气电厂的电价与热电厂的热、电价格进行技 术经济比较。燃天然气的热电厂与燃煤的大型火电厂来比较上网电价,将是不在一个基础上 的不合理比价。

  〖HTH〗7. 要考虑环境效益〖HTSS〗

  在产生相同热量的条件下,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只是燃煤CO2排放量的56%,采用 高效燃天然气的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在相同发电量的条件下,相对于烟煤发电可将 CO2排放量减少一半以上。而燃机热电联产时,单位能量供应(有电与热两种产品)的CO2 排放不足燃煤发电单位排放的1/3,接近天然汽供热锅炉的排放水平,因而说环保效益明显 。

  将天然气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可获最佳环境 效益,因而应积极提倡,广泛宣传,力促政府制订相应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燃天然气的热、 电、冷联产工程。

  2002年7月22日

  参考 资料

  1.中国西部大开发为热电联产发展创造极好的机遇

  热电专委会2001.2王振铭

  2从节能、环保角度谈发展热电联产的重要意义。

  热电专委会2001.9王振铭

  3世界电力工业手册》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国电信息中心2001国际电力增刊

  42001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中国计量出版社

  5中国管道发展暨技术座谈会

  中国石油学会等

  6中国天然气的大发展》

  邱中建院士2001.9

  7全国天然气发电规划》(2001~2010年)

  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

  82002能源与环境北京国际研讨会

  北京市计委、科委

  9绿色能源科技高级论坛2001年 人民大会堂“清洁能源的发展前景”

  中国工程院倪维斗院士

  10.“分布式供电和冷热电联产的前景”2001人民大会堂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徐建中院士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工程热物理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工程热物理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